“多虧了扶貧小隊的幫忙,今年的椿芽不僅全都賣出去了,還賣了個好價錢。”麻秸村村民李傳鋒望著院子里“光禿禿”的椿芽樹難掩激動的心情。章丘區普集街道辦事處麻秸村是濟南市稅務局“承包”的扶貧村之一,日前,該村在稅務扶貧小隊的幫助下,通過線上帶貨將千余斤滯銷的地瓜、香椿芽、蜂蜜等銷售一空。
近年來,濟南市稅務部門聚焦精準扶貧,在落實好產業扶貧及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動腦子,想法子,趟路子,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扶貧與扶智并重,從人力統籌、要素配備、資金支持等方面進一步強化脫貧攻堅保障,打好“組合拳”,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貢獻稅務力量。
定制脫貧“翅膀” 扶貧力量帶不走、留得下
脫貧攻堅千頭萬緒,基層黨建十分關鍵。近年來,濟南市稅務部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把加強基層黨建作為落實落細脫貧攻堅重大政治任務的重中之重,全力支持派駐幫扶村的第一書記積極探索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的集成融合,努力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成脫貧的攻堅優勢,打造“帶不走”的扶貧力量。
“現在大家有什么困難,都會跟他講講、提提,敞開了聊、放心地說,我們都信任他!”近日,濟陽區仁風鎮高紙村貧困戶老李說起派駐到村里的稅務“第一書記”李光倫,臉上滿滿笑意。
“作為第一書記,要帶領全村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盡快熟悉村里的情況是關鍵。”從到村第一天開始,李光倫就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研究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整合統籌包括扶貧工作隊、村兩委等各方的力量,共同建立健全貧困戶的“一戶一卡一冊”,一戶一方案,一戶一措施,將每一個貧困戶情況加以詳細歸類記錄整理,完善基礎信息,有針對性地為貧困戶插上脫貧“翅膀”。
抓基建促發展、抓產業促增收、抓幫扶促脫貧。為切實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濟南市稅務系統派駐17名“第一書記”駐村駐點,在日常相互交流、共同謀劃中為扶貧工作匯聚源源不竭的力量,當好排頭兵,在脫貧攻堅中展現出稅務擔當。
修好“致富路” 解決村民的迫切難題
“6年,29戶,100%”記錄著位于平陰縣孔村鎮西部石坂臺村的脫貧故事。
“全村共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9戶、貧困人口46人。”這是平陰縣稅務局派駐孔村的“第一書記”周傳貴2014年剛來時在日記里記下的數字。
石坂臺村屬于丘陵地區,占全村可耕地三分之二的1200多畝地分散在幾十處山坳里。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基礎建設薄弱、落后,生產生活條件差,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后。要想富,先修路。周傳貴根據村里的具體情況拿出了針對性的可行的方案,修“生產路”的事首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多方協調和積極爭取,先后籌措修路專項扶貧資金100萬元,建成的通暢道路成為了扶貧致富的“加速器”。
引進食用菌原料廠是造福石坂臺村的又一個“幫困富民工程”。孔村鎮周圍盛產食用菌,其雞腿菇更是遠近聞名。聽到平陰縣有人打算投資興建工廠生產食用菌原料的信息后,周傳貴立馬找到此人,以種種優惠條件最終說服他到石坂臺村建廠,費盡周折協調建廠用地,2017年初,這家食用菌原料廠順利建成投產,不僅幫助石坂臺村安排了十七八戶貧困戶就業,而且村里原來作為廢料扔掉的玉米芯,全都被食用菌原料廠收購,又為村民帶來一筆收入。
6年的執著堅守,6年的拼搏奉獻。在周傳貴和村“兩委”以及全體村民的努力下,石坂臺村29戶貧困戶已于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
解決資金難 “小”桑葚也能掘金
最近,在濟南市萊蕪區的桑園公社,綠油油的桑葚樹、碩果累累的藍莓、長勢喜人的花生,處處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1997年,原萊蕪市蠶種場下崗職工陳桂紅帶領著十幾名下崗同事白手起家,從最初的養蠶、餐飲,一步步做到絲綢制品、服裝、桑蠶產品、農產品、散養雞等定制開發與銷售以及生態采摘、休閑觀光等多業經營,而這看似簡單的產業鏈背后,承擔著270名人口的脫貧任務。
“一開始,我們栽種桑葚樹只是為了采桑葉養蠶,簡單加工一些蠶絲制品,生產工藝比較單一,利潤率也不高。”陳桂紅說,剛創業時,步履維艱,多虧了稅務部門的幫助讓他們走上了正軌。
產業是發展的基礎,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萊蕪區稅務局主動上門幫助企業謀思路、想辦法,聯合萊蕪桑源有品絲綢有限公司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和研究后,緊跟當前人們偏好鄉村原生態的消費大勢,挖掘好桑葚的經濟價值,大力發展種植基地觀光采摘,同時引進藍莓種植,豐富休閑采摘項目,提高經濟效益,探索出了一條立體生產、綜合發展的新路子。2019年,前來觀光采摘的人流量達到8000人次,為企業增加收入128萬元。
“稅務部門在了解到我們資金不足的情況后,還通過銀稅互動平臺幫我們完成融資50萬元。”陳桂紅,公司用這筆資金建起了2個大棚,大棚桑葚比其他桑葚能夠提前80天成熟,為他們開拓市場搶得了先機。